我院学子破解冠心病难题,成果登顶《Scientific Reports》

发布者:杜涛发布时间:2025-10-11浏览次数:10

近日,滨州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本科生郝艺涵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科研论文《Comparative study of 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in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and British populations》(甘油三酯-葡萄糖指数与中英中老年人群冠心病风险的比较研究)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》 上正式发表。该期刊隶属于Nature出版集团,是JCR分区中的Q1区综合性期刊,最新影响因子为4.6,在国际科研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。

论文价值:为冠心病精准预防提供跨国证据

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。它首次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(CHARLS)和英国老年追踪研究(ELSA)两大国家级数据库,系统性地比较了甘油三酯-葡萄糖(TyG)指数——一个简单、经济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标志物——在中英两国中老年人群中对冠心病的预测能力。研究发现,中国人群的冠心病患病率显著高于英国,且TyG指数在中国人群中的风险关联更强,并确立了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人群特异性风险阈值(中国9.72 vs 英国8.51)。这一成果强调了制定因地制宜的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的必要性,为在社区和基层医疗中推行低成本、高效率的早期风险筛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。

科研之路:从大创起步,在挑战中成长

这篇高水平论文的诞生,始于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。大一时,郝艺涵同学便怀着对科研的浓厚兴趣,加入了导师的课题组。

当时只是觉得能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很酷,但真正着手后才发现,科研是严谨的。他回忆道。从对数据库一无所知,到熟练地从数万条数据中清洗、提取有效信息;从对统计方法一知半解,到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逻辑回归、限制性立方样条等复杂分析,每一步都是挑战。

最大的困难是数据处理和结果解读。他在自述中谈到,两国数据的单位、测量方法都需要统一校准,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结果天差地别。有时跑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,会让我非常困惑,需要反复验证代码、查阅文献,并与导师团队深入讨论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学会了不轻信任何输出,对每一个数字负责的科研态度。正是这种面对困难不退缩、精益求精的劲头,保障了研究数据的准确与论文结论的可靠。

榜样力量:口院学子的多维成长与未来期许

郝艺涵同学的成长经历,是口腔医学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、培养创新型人才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。他的科研想法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源于课堂上对《流行病学》知识的深入思考,以及在导师启发下对现实公共卫生问题的敏锐洞察。他将专业学习中的严谨带到了科研中,又在科研训练里培养的逻辑思维反哺了专业学习,实现了课业与科研的相互促进。

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,不要被本科生的身份束缚住手脚。科研的大门永远向有准备、肯努力的人敞开。他鼓励道,关键在于主动,主动联系老师,主动学习新技能,主动承担任务。学校的大创平台就是我们最好的起点。

他的成功,不仅是个人的荣誉,更展现了口腔医学院学子扎实的学术功底、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和卓越的综合素质,该项研究的成功发表,是口腔医学院注重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、推行“早进团队、早进课题、早进实验室”育人机制的又一成果体现。它证明,只要有合适的平台和悉心的指导,本科阶段的学生同样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响亮的声音。